朱爸爸二度中風後情緒變得非常低落,雖然能力恢復得不錯,但日常生活卻依賴太太的照顧,對原本喜歡的事情變得不感興趣,也不想去做,導致兩個人都沒有自己的生活,太太也身心俱疲。
太太希望能夠透過教練管家的自立照顧,讓先生可以做到生活自理,也願意重拾興趣,找回從前那個愛打桌球的朱爸爸。
2016年因為身體不適反覆住院後,湘金奶奶產生快速退化的情形,語言能力逐漸流失,對話時使用的詞彙越來越少,常以「不知道」回答或是不回應。行動能力也下降,從走不穩、站不穩跌倒,到坐輪椅、需要他人協助才能起身。同時也伴隨著情緒的問題,對於家人以外的人容易產生抗拒,陌生人的接觸及互動會引起奶奶激動與不好的情緒反應。
家人希望能夠藉由專業人員幫助來減緩奶奶能力下降的狀況,可是也擔憂奶奶的情緒問題會造成不好的影響。不過在接觸到教練管家服務之後,知道教練管家受過失智照顧訓練,決心放手一試。
湘金奶奶失智後因為不小心跌倒,導致走動的時間越來越少,再加上體重也逐漸增加造成行走困難,互相影響循環之下,走路越來越吃力,使用四腳拐加上家人扶持下,也只能短暫行走20步左右。所以只有在家時會嘗試行走,出門後就全程使用輪椅。
照顧者也很難引導奶奶行走,其中之一的因素是不知道帶領行走的方法,但主要的原因還是奶奶失智引發的情緒問題,照顧者幾乎無法讓奶奶做任何活動,一旦提到「奶奶,我們一起來做…」立刻就會引起奶奶生氣的排斥及回絕。
一開始教練管家不直接進行訓練,避免引起奶奶的情緒反應,造成後續服務的阻礙。而是在教練管家的巧思設計下,在戶外以家屬好友的角色與奶奶不期而遇,讓奶奶逐漸習慣管家的「朋友」身份,不會感覺排斥後,再與奶奶共同進行逛展覽、坐捷運、聽音樂等各類活動,進一步引導奶奶增加行走機會。
原本家人還擔心奶奶到戶外情緒不穩會嚇到旁人或有意外,經過教練管家的活動設計與引導後,發現到戶外反而可以讓奶奶情緒穩定,臉上更常出現笑容,還發現奶奶喜歡看展覽、逛花園、看小朋友的興趣,而且外界的刺激對於促進認知及行動能力都有幫助。
在教練管家建議更換輔具以及設計走路的情境下,奶奶的行走距離從原本只有20步慢慢進步到可以走300~400步,家屬之後也可以帶奶奶到戶外活動了。
當媽媽抗拒走路的時候,教練管家-淑慧就會用方法引導,例如淑慧知道我媽媽很喜歡小孩子,就會說:「那邊有小孩子在玩誒,我們過去看看。」這時候就順勢把媽媽扶起來,在媽媽還沒來得及拒絕的時候就已經在走動了。當然這個過程中淑慧都是用很溫柔的方式對待媽媽,讓我媽媽依然覺得是被愛、被尊重的,淑慧也讓我媽媽知道她不會強迫,但是她會堅持,於是媽媽就越來越能夠接受跟配合,看護看到淑慧與媽媽的互動方式,也學會了如何引導,真的很棒。
自從照顧媽媽之後我發現,如果什麼都幫她做到好,我可能會垮得比媽媽更快,所以我的角色比較像是資源整合者,找到專業的人、對的資源來幫助媽媽。像是教練管家-淑慧服務三個月後,現在已經不需要每天都回家確認媽媽的狀況,我有更多自己的時間,找到更多好的資源,用更多心力在愛跟關心,這樣才是有品質的照顧。
因為湘金奶奶的情緒與抗拒,讓看護及女兒很疲憊及挫折,所以我的角色是先讓她們有喘息的空間,也讓她們述說照顧的壓力,分擔她們的心情。再來才分享引導奶奶的方法,鼓勵她們可以嘗試看看,當然她們之前也一定試過很多方法,但不是很有效果,所以會存疑我的方法是否有用,幸好湘金奶奶的女兒很有勇氣,願意讓我嘗試,一次兩次看到有成果之後,不僅女兒有了信心與希望,看護也知道我是來幫助她的,有了一個很好的信任關係之後,也願意沿用我的方法,讓奶奶在三個月教練管家服務之後還是可以持續進步。
實際與失智的長者相處後會了解到,雖然他們會不認得你是誰,但是他們還是能感受到你對他們的關心與愛,並且將他的感受轉換到行為上。當家屬自己照顧時,很難避免失落、生氣、難過等負面情緒,這些情緒都會被失智長者感受到,也會讓失智長者不願意配合你的照顧,造成惡性循換。因此在照顧上,子女最重要的事應該是讓失智父母感受到你對他的愛,他可能不會永遠都記得你是他的女兒或兒子,但他會知道你是愛他的、很親近的人,他在你的陪伴下能夠很安心地、有笑容地度過生命的每一天,這樣就足夠了。照顧失智症的長者是很複雜、專業的事情,若是能有失智照顧專業的人員協助,子女才不會在親情與責任兩邊互相拉扯。
朱爸爸二度中風後情緒變得非常低落,雖然能力恢復得不錯,但日常生活卻依賴太太的照顧,對原本喜歡的事情變得不感興趣,也不想去做,導致兩個人都沒有自己的生活,太太也身心俱疲。
太太希望能夠透過教練管家的自立照顧,讓先生可以做到生活自理,也願意重拾興趣,找回從前那個愛打桌球的朱爸爸。
手腳力量衰退造成在公車及家中陽台的跌倒事故後,讓家人都擔心起區爸爸往後的生活安全。但爸爸不願意外出,以及自主運動的意願低落,因此希望能夠透過教練管家到家中指導,增加區爸爸行走的安全性、延緩衰退的狀況。
在三個月的指導與練習後,區爸爸不只可以安全上下公車,有了外出的自信心,平時在家也開始自主練習加強手腳力量的運動,生活變得更有品質。
女兒想要幫終於能夠站起來的爸爸,達到行走跟生活自理的心願,所以在第二期的服務中,教練管家為游爸爸規劃了關鍵的訓練,讓游爸爸可以在家裡自由的移動輪椅、幫自己梳洗,也帶著游爸爸走到戶外,享受久違的陽光。
游爸爸中風1年後,因為傳統的照顧方式,導致臥床時間增加,連原本有力的健側都無法抬起,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讓女兒很擔心「爸爸的求生意志就要消失了」,在女兒鍥而不捨地努力下,終於找到教練管家的自立照顧服務。
教練管家自立照顧後,不僅達到原本照顧計畫目標設定的三個月後能夠自己坐穩一段時間、能夠自己從輪椅上站起來,更被女兒形容像是「大躍進」,開始學習用四腳拐站立了。
阿嬤因為跌倒骨折臥床,加上已經高齡89歲,手術後行走皆需要使用ㄇ字型助行器,以及需要穿著背架,導致阿嬤行動不便,活動及運動的意願非常低落,另外還有嗆咳及小便控制等身體退化問題,讓家人十分擔憂。
教練管家服務中,除了加強阿嬤上下肢的肌力及口腔運動的訓練,也創造阿嬤喜愛的活動情境,引起阿嬤想要活動的動機,讓阿嬤三個月後可以平穩地爬5層樓的樓梯,開心外出找老朋友敘舊。
許媽媽中風後很想要趕快好起來,但總覺得進步不夠,達不到期望,導致後來意志消沈,經常坐在家中的輪椅上。
教練管家在三個月自立照顧中緩解許媽媽不安的情緒,讓許媽媽能夠堅持接受訓練,一步步地感受到進步的成果。
李媽媽在中風前是活潑外向的人,喜歡與人互動。但因為中風導致行動不方便,出院後多半待在家裡,依靠外籍看護生活。
在教練管家的自立照顧下,三個月後能夠生活自理與外出散步,讓李媽媽重回往日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