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爸爸二度中風後情緒變得非常低落,雖然能力恢復得不錯,但日常生活卻依賴太太的照顧,對原本喜歡的事情變得不感興趣,也不想去做,導致兩個人都沒有自己的生活,太太也身心俱疲。
太太希望能夠透過教練管家的自立照顧,讓先生可以做到生活自理,也願意重拾興趣,找回從前那個愛打桌球的朱爸爸。
許媽媽中風後由家人悉心照顧,也積極地安排復健。但是總覺得進步不夠,達不到心理的期望,導致許媽媽的復健意志越來越消沈。
因此當女兒發現有「教練管家」這種新職種,能夠為媽媽量身打造居家的自立訓練時,立刻覺得這就是她跟媽媽需要的服務。她想讓媽媽再嘗試看看是否還有進步的機會與空間,希望藉由教練管家讓媽媽能夠回復自立生活,也藉此改變媽媽的心境。
自立照顧前的許媽媽,無法靠自己撐起,也無法靠自己移轉位,像是從床上轉位到輪椅上、或從輪椅上站起都需要依靠他人協助,因此起床後多數時間都坐在輪椅上,包著尿布,也多以擦澡方式取代洗澡,日常生活都需要依靠家人照顧。
另外雙腳缺乏力量,協助站起後,身體就會偏斜,以致無法站直、站穩,使用四腳拐練習走路時,無法將患側腳抬起、跨出,而且時常出現腳掌內翻的情況,不能正確、安全的行走。
教練管家發覺影響許媽媽進步最主要的阻礙是心情之後,就為許媽媽設計了融入生活的自立訓練內容,並且給予鼓勵,期望讓許媽媽達成能夠不使用尿布、到浴室洗澡、安全行走等目標,也滿足女兒期望媽媽能在居家自立的期待。
我很欣賞教練管家的部份就是-她能夠從生活起居各方面的去看媽媽的需求是什麼,來安排要訓練媽媽的內容,像是上廁所、洗澡、上下床,都會顧到,不是只針對單一項目或能力,而且當長者行動還不那麼方便出門時,或是天氣不好時,在家就可以做到行走的訓練。
另外,我也請教練管家幫我看外籍看護的照顧是否正確,也想再請教練管家陪同媽媽去復健,看看還有什麼可以再進步的地方。
教練管家設計的照顧計畫很詳細,裡面很清楚說明了照顧目標是什麼、這些照顧目標會如何進行,讓我了解為什麼教練管家會有這些訓練內容,以及會如何達到目標,確定教練管家每一次進來都是對媽媽有幫助的。
之前家裡有外籍看護時,無法放心交給她處理,反而更擔心她是不是能夠照顧好許媽媽,不比自己照顧輕鬆。原本覺得教練管家到家裡照顧,自己的心理壓力也會很大,心裡比較排斥,但幾次以後發現,我可以放心交給昕育,能夠放鬆一段時間,去做點別的事情。慢慢的就比較能夠接受有人到家裡,自己也比較輕鬆。
長期復健下來許媽媽難免有情緒會不想做,家人是很難一直有耐心,可是教練管家都會很有方法的、很正面的引導,讓許媽媽願意做訓練。而且我們很難帶許媽媽出門,剛開始只有教練管家來的時候,才有辦法讓她到外面透氣,所以她每天都很期待教練管家服務的時間,可以外出放鬆心情。
在我剛來照顧媽媽還不太會的時候,老師(教練管家-昕育)教我如何帶媽媽起床、上廁所、洗澡、走路、上下樓,這些都有教我,老師教的動作比較容易。我一開始帶媽媽很緊張,老師告訴我放輕鬆,關心我,讓我有信心。
教練管家的角色就像一個潤滑劑,家裡有人生病開始,常常因為不了解,家庭的關係容易就會變得緊張,這時候如果能夠有一個長者照顧專業的人進到居家,不僅對被照顧的長者有幫助,對於照顧的家人也能紓解壓力。
像是許媽媽不舒服時,很難時時和顏悅色,這樣一來家人可能也會產生情緒,互相影響之下,氣氛就會越來越不好,這時候我就會對許媽媽說有什麼不開心都可以對我說,發洩出來心情就會比較開朗,許媽媽心情抒解後,不僅訓練時比較有精神,回到家中也比較少抱怨,家人也覺得負擔減輕。
另外,家裡有人生病時,照顧者會因為擔心,像是許爸爸因為之前外籍看護沒有注意讓媽媽燙傷的事情,變得更加小心時時守護在媽媽身邊。但照顧者也需要休息,所以教練管家進去服務也可以讓照顧者有自己的時間,對於自己的身心健康或是家庭的氛圍都是有幫助的。照顧者也不會因為沒有親自照顧而覺得愧疚,因為在同時長者是由專業人員-教練管家協助進行自立能力的練習,讓長者越來越進步。
朱爸爸二度中風後情緒變得非常低落,雖然能力恢復得不錯,但日常生活卻依賴太太的照顧,對原本喜歡的事情變得不感興趣,也不想去做,導致兩個人都沒有自己的生活,太太也身心俱疲。
太太希望能夠透過教練管家的自立照顧,讓先生可以做到生活自理,也願意重拾興趣,找回從前那個愛打桌球的朱爸爸。
手腳力量衰退造成在公車及家中陽台的跌倒事故後,讓家人都擔心起區爸爸往後的生活安全。但爸爸不願意外出,以及自主運動的意願低落,因此希望能夠透過教練管家到家中指導,增加區爸爸行走的安全性、延緩衰退的狀況。
在三個月的指導與練習後,區爸爸不只可以安全上下公車,有了外出的自信心,平時在家也開始自主練習加強手腳力量的運動,生活變得更有品質。
女兒想要幫終於能夠站起來的爸爸,達到行走跟生活自理的心願,所以在第二期的服務中,教練管家為游爸爸規劃了關鍵的訓練,讓游爸爸可以在家裡自由的移動輪椅、幫自己梳洗,也帶著游爸爸走到戶外,享受久違的陽光。
游爸爸中風1年後,因為傳統的照顧方式,導致臥床時間增加,連原本有力的健側都無法抬起,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讓女兒很擔心「爸爸的求生意志就要消失了」,在女兒鍥而不捨地努力下,終於找到教練管家的自立照顧服務。
教練管家自立照顧後,不僅達到原本照顧計畫目標設定的三個月後能夠自己坐穩一段時間、能夠自己從輪椅上站起來,更被女兒形容像是「大躍進」,開始學習用四腳拐站立了。
阿嬤因為跌倒骨折臥床,加上已經高齡89歲,手術後行走皆需要使用ㄇ字型助行器,以及需要穿著背架,導致阿嬤行動不便,活動及運動的意願非常低落,另外還有嗆咳及小便控制等身體退化問題,讓家人十分擔憂。
教練管家服務中,除了加強阿嬤上下肢的肌力及口腔運動的訓練,也創造阿嬤喜愛的活動情境,引起阿嬤想要活動的動機,讓阿嬤三個月後可以平穩地爬5層樓的樓梯,開心外出找老朋友敘舊。
家人希望延緩湘金奶奶因失智而逐漸下降的行動及語言能力,但因為奶奶容易對外人排斥及造成情緒不穩,讓家人十分擔憂教練管家進入協助的可行性。
在教練管家自立照顧服務三個月後,奶奶的情緒變得比較平穩,願意接受教練管家的活動引導,因此行走距離也增加了,也讓家人驚喜的發現原來教練管家的活動設計對於奶奶的幫助這麼大。
李媽媽在中風前是活潑外向的人,喜歡與人互動。但因為中風導致行動不方便,出院後多半待在家裡,依靠外籍看護生活。
在教練管家的自立照顧下,三個月後能夠生活自理與外出散步,讓李媽媽重回往日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