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爸爸二度中風後情緒變得非常低落,雖然能力恢復得不錯,但日常生活卻依賴太太的照顧,對原本喜歡的事情變得不感興趣,也不想去做,導致兩個人都沒有自己的生活,太太也身心俱疲。
太太希望能夠透過教練管家的自立照顧,讓先生可以做到生活自理,也願意重拾興趣,找回從前那個愛打桌球的朱爸爸。
李媽媽在中風前是活潑外向的人,喜歡與人互動。但因為中風導致行動不方便,中風後只有每週兩次復健時才在外籍看護的協助下外出,李媽媽希望能回到與外界社交互動的往日生活。
女兒與李爸爸感受到李媽媽的對恢復過往生活的期待,因而接觸到自立支援的觀念,就找到了教練管家,決定一試,啟動三個月的居家照顧服務。
教練管家在第一次服務評估時,發現李媽媽因為左側偏癱,需要外籍看護協助生活動作,像是上下床、穿脫衣褲、如廁等,逐漸習慣依賴他人照顧,又加上有肩部脫垂、腕部突出(腱鞘囊腫)、張力增加、腳掌內翻、左右側不平衡等問題,影響到四肢活動能力,例如:行走、上下樓、拿取物品等。
可能會因為長期使用輪椅取代,以及仰賴他人協助,降低生活自理的機會,導致能力越來越退化。
教練管家了解李媽媽想去百貨的期待後,幫李媽媽了設計全方位的照顧計畫,並且在三個月中帶領李媽媽進行各項的自立訓練,讓李媽媽達成安心走到百貨的目標。
希望媽媽可以做到任何她想要做的事,不需要凡事依賴她人,才是有品質的生活。我相信每個人都可以、也應該自立,教練管家給媽媽很好的協助,讓媽媽越來越能夠生活自理。
我理想中的訓練是能夠融入日常生活中,所以當教練管家進入服務時,有一種「終於找到專業人員協助」的安定感。她幫媽媽規劃的居家訓練,加入畫圖、包水餃等生活化的活動,讓我發現原來訓練也可以這麼有創意、有趣,教練管家實現了我理想中的樣子。
教練管家知道如何引導,而且用正面、鼓勵的態度,讓李媽媽相信自己可以做到,這對李媽媽的幫助很大,會更願意運動與說話,讓我看到這段時間她不管在行動能力、認知部分都有進步。
教練管家-昕育來了以後,我不僅可以完全的把李媽媽交給她,當我遇到照顧上的問題時,像是發現翻身上下床的動作不順暢,跟昕育討論後,她馬上就會思考怎麼調整,怎麼做會更好,真得讓人很安心。
以前都要耗全身力量抱媽媽下床,很擔心沒有顧好媽媽會被罵,跟管家學到安全的移位技巧後,比較容易帶媽媽上下床,媽媽比較舒服,我也比較不會擔心。
每個照顧的長者對我來說都是一個新的學習,每位長者的身體狀況、個性、意願、家庭狀況都不同,以教練管家這個角色來說,需要進到居家環境,還要設定自立目標,每一個長者的每一次服務都是一個挑戰,永遠不知道今天進去服務會遇到什麼樣的狀況,跟我過去長期在醫院服務,是固定的環境、備有很多資源支持有很大的不同。身為教練管家需要有很強的學習力、應變力、溝通力:學習不同長者的狀況與新觀念,依據每一次的狀況轉換為最合適的自立照顧做法,與不同特性的長者、家屬與照顧者溝通合適的照顧模式。
像是李媽媽是很特別的長者,一般中風的長輩在訓練時都要時常提醒慢一點,但是李媽媽都是很優雅地在做每一個動作,所以我的指導方式也要對應調整。而且在居家環境不像在醫院或是復健中心有很多設備可以使用,但從自立照顧的角度來說,就可以結合生活從居家取材,像是李媽媽常用的罐子、抹布等。還有像是李媽媽的興趣是縫紉、畫圖,有時候這個興趣連長者的兒女都不一定知道,那我就需要能夠察覺到她有這個興趣,然後把這樣的興趣融入我設計的自立活動中,讓李媽媽不覺得是在做訓練,而是在做她喜歡的事情,這樣的訓練方式長者才有辦法長久持續下去。
朱爸爸二度中風後情緒變得非常低落,雖然能力恢復得不錯,但日常生活卻依賴太太的照顧,對原本喜歡的事情變得不感興趣,也不想去做,導致兩個人都沒有自己的生活,太太也身心俱疲。
太太希望能夠透過教練管家的自立照顧,讓先生可以做到生活自理,也願意重拾興趣,找回從前那個愛打桌球的朱爸爸。
手腳力量衰退造成在公車及家中陽台的跌倒事故後,讓家人都擔心起區爸爸往後的生活安全。但爸爸不願意外出,以及自主運動的意願低落,因此希望能夠透過教練管家到家中指導,增加區爸爸行走的安全性、延緩衰退的狀況。
在三個月的指導與練習後,區爸爸不只可以安全上下公車,有了外出的自信心,平時在家也開始自主練習加強手腳力量的運動,生活變得更有品質。
女兒想要幫終於能夠站起來的爸爸,達到行走跟生活自理的心願,所以在第二期的服務中,教練管家為游爸爸規劃了關鍵的訓練,讓游爸爸可以在家裡自由的移動輪椅、幫自己梳洗,也帶著游爸爸走到戶外,享受久違的陽光。
游爸爸中風1年後,因為傳統的照顧方式,導致臥床時間增加,連原本有力的健側都無法抬起,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讓女兒很擔心「爸爸的求生意志就要消失了」,在女兒鍥而不捨地努力下,終於找到教練管家的自立照顧服務。
教練管家自立照顧後,不僅達到原本照顧計畫目標設定的三個月後能夠自己坐穩一段時間、能夠自己從輪椅上站起來,更被女兒形容像是「大躍進」,開始學習用四腳拐站立了。
阿嬤因為跌倒骨折臥床,加上已經高齡89歲,手術後行走皆需要使用ㄇ字型助行器,以及需要穿著背架,導致阿嬤行動不便,活動及運動的意願非常低落,另外還有嗆咳及小便控制等身體退化問題,讓家人十分擔憂。
教練管家服務中,除了加強阿嬤上下肢的肌力及口腔運動的訓練,也創造阿嬤喜愛的活動情境,引起阿嬤想要活動的動機,讓阿嬤三個月後可以平穩地爬5層樓的樓梯,開心外出找老朋友敘舊。
家人希望延緩湘金奶奶因失智而逐漸下降的行動及語言能力,但因為奶奶容易對外人排斥及造成情緒不穩,讓家人十分擔憂教練管家進入協助的可行性。
在教練管家自立照顧服務三個月後,奶奶的情緒變得比較平穩,願意接受教練管家的活動引導,因此行走距離也增加了,也讓家人驚喜的發現原來教練管家的活動設計對於奶奶的幫助這麼大。
許媽媽中風後很想要趕快好起來,但總覺得進步不夠,達不到期望,導致後來意志消沈,經常坐在家中的輪椅上。
教練管家在三個月自立照顧中緩解許媽媽不安的情緒,讓許媽媽能夠堅持接受訓練,一步步地感受到進步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