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照服員
找工作
成為照服員
自立照顧認證
成為教練管家
報名成為教練管家
報名常見問題
我是照顧機構
合作說明
合作意向表
我是照顧家庭
了解自立照顧
教練管家服務說明
查詢教練管家
預約體驗
自立照顧案例
服務常見問題
自立診聊室
照顧不離職企業方案
專家幫助中心
關於您的詢問,健保署為建立急性期、急性後期、慢性期之垂直整合轉銜系統,以提升病人照護之連續性,自103年分階段實施各式疾病之急性後期照護(PAC post acute care;包含:腦中風、燒燙傷、創傷性神經損傷、.脆弱性骨折、.心臟衰竭及.衰弱高齡病人),針對病患提供個人化治療計畫,跨專業團隊整合照護,包含醫療、護理、用藥、物理、職能、語言等復健治療、社工、營養、個案管理及衛教、共病症、併發症預防及處置。由急性後期照護團隊,依病人評估結果安排適當之急性後期整合照護模式,包含住院模式、日間照護模式、居家模式,各類模式合計天數不超過計畫所訂天數上限。照護模式及架構如下:
若家中長者發生晚上不睡覺情況,最重要的是確認原因(就醫科別:睡眠中心或睡眠門診),再依據失眠的類型針對原因作改善。比方說,若長輩不睡覺的因是因為整日活動量不足,所以晚上不覺得累而不想睡,那麼,就要想辦法在白天增加他的活動量(增加復健次數/強度、參加日間照護中心的活動),到了晚上身體累了也就比較願意去睡覺,如果原本長者就有服用安眠藥入睡的習慣,增加體力上的疲累感能幫助使睡眠品質更好!
由於您沒有特別提到家人的狀況,所以我先建議你幾個常見你可能會遇到的問題,首先因為您有提到中風肢體左癱的關係,所以動作上可能較不方便,建議您使用正確的輔具來協助您照顧家人,例如電動照顧床,可以協助家人坐起來,如果家人站立功能也不太方便的話,可以使用移位板來協助您將家人轉位到輪椅上,輪椅功能也分為很多種,例如需要將側移路經清空的功能,才可以協助您順利將家人移位到輪椅上 ,如果家人仍可以站立行走,那家中就應該安裝扶手,通常安裝的位置是在浴廁馬桶、洗手台、家中門檻,高低差處,另外浴廁地板也建議使用防滑措施避免家人跌倒,同時配合復健,幫助家人恢復更多自理的能力。
一般腦中風後依據中風病兆的位置常會合併有肢體運動、感覺或語言吞嚥功能等的影響,進而會影響到日常生活或動作的型態,至於肢體動作依據腦中風後神經肌肉功能恢復的過程(布朗斯壯動作階段Brunnstrom stage),從肢體無力、肌肉張力增強到可自主控制動作,而每個病患的恢復進展過程不盡相同。
您好,年紀大的長輩普遍都會有這樣的問題,建議您可以從三個方面嘗試幫助長輩。
根據問題,我們必須要先了解個案的幾個問題:軀幹控制能力、視知覺能力及忽略症狀等等,關於視知覺及忽略症狀比較難簡單的解釋,我們就先來談談可以在家中自己練習的「軀幹控制」吧(以坐姿為主,暫不討論站姿)。
一般而言,腦中風病患在急性期後,待其病況穩定醫療團隊就會開始透過復健治療的介入,來協助個案循序漸進的訓練肢體、語言、吞嚥及認知等因腦中風影響的功能,而「復健」的主要精神是讓病人剩下來好的部份與殘留功能發揮到最好的程度,協助個案能夠回到家庭,回到社會,進而回到工作,讓他能獨立自主的生活。
無障礙設施的設置需要考慮到設備的置放空間與維修保養等問題,短距離的高低落差使用斜坡板雖然是最簡單又經濟的方式,然而階梯整體高度、深度、坡度及周邊動線是否足以建置固定斜坡板且不會阻礙其他使用者的方便性及安全等問題,都有待評估及與其他住戶溝通協調,或者考慮自行設置活動式斜坡板,使用時才置放,使用後即收回,雖然總體上來說比較費事費力且佔地方,不過即能達到自己在行動上的需求,也能盡量減少對其他住戶的影響。
您好,關於您的問題是許多腦中風後的個案常遇到的困擾,當中樞神經系統因為疾病(如腦中風、脊髓損傷等)或外傷性損傷,導致肢體產生無力、緊繃或協調性不佳,主要原因在於腦部運動神經受損導致,致使患者無法正常控制肌肉活動,進而可能產生肌張力的異常,而張力異常表現可能是肌肉張力過低,患者缺少了肌肉張力的保護容易有關節脫位(如肩膀半脫位)情形產生。也可能產生肌肉張力過高,也就是常聽到的肢體痙攣。痙攣的型態與嚴重度取決於中樞神經受損的狀況與部位,痙攣的嚴重程度從輕微的肌肉緊繃到嚴重的疼痛或不自主肌肉陣攣,肌肉痙攣不僅影響患者的運動功能,甚至有可能因關節僵硬而變形,。除了影響日常生活自理,像是穿脫衣物或是身體清潔,在執行的過程因需要伸展肢體,往往增加患者疼痛感,亦容易因患處清理困難,造成皮膚潰爛、感染。
家裡有長期需要照顧的病人,對於主要照顧者來說是存在著很大的壓力的,即便有人可以分攤體力跟經濟上的負擔,但是精神上的壓力卻是較不容易減輕的,可能會擔心做得不夠細心、有所疏漏、資源分配、時間調度等都是很費心力的,有時旁人無意的一句提問都可能被敏感的認為是在被質疑或是被否定,或是因為自主時間因為責任被限制而感到不自由…. 等,這些都是居家主要照顧者很常發生的困境。
因腦中風導致負責吞嚥的肌肉無力或是口腔感覺異常,出現吞嚥困難的狀況,爸爸無法自行進食、吞嚥液體困難,或者無法吃喝到足夠的份量。因此,為維持從腸道攝取足夠的營養與水分,必須放置鼻胃管,並且希望爸爸在恢復吞嚥功能之後,可以移除鼻胃管。
在我們處理這項問題的時候,需要有睡眠管理的概念,並且習慣的養成需要一陣子,因此須主動紀錄長輩的生活作息,有沒有進步或退步,注意影響長輩早睡或晚睡的因子,往好的地方前進…
手部的復健很辛苦,但有練習就會有所收穫。因為大腦是有神經再塑性的,透過反覆不斷的練習,大腦會找到新的路徑來完成任務。以下是您可以嘗試的方法:
在資源連結的部分,提供幾個除了醫院、診所、治療所的復健服務外以及目前可能可使用的計畫和資源。但隨著身分別的不同,可使用的種類不同,建議都可以都做一次的詢問,把握剛中風的黃金期,讓家人可以有完整的照護計畫。
長者中風後,常因口咽部的肌肉無力,導致吞嚥困難進而影響進食量甚或是吸入性肺炎,照顧者應注意用餐量,可將用餐時的情況告知醫療人員 (復健科語言治療協助)以改善用餐情況,避免營養不良的情況發生。